萬佛堂(千年北魏石窟,遼西走廊萬佛堂)

以下文章來源於古跡探秘 ,作者尋古跡的蓮蓮。

萬佛堂(千年北魏石窟,遼西走廊萬佛堂)


遠遠望去是一片廣漠的田野,遠處輕煙漫籠,近處綠柳成行,不時還有覓食的羊群點綴其間。濤濤大淩河駐足回首,萬佛堂石窟便鑿於懸崖峭壁上,宛若唐人詩境、宋人書卷。如此環境,讓你訪古的同時還可以享受大自然的情趣美景。

於是便可自在於遠離喧鬧的塵俗,對訪古者而言,東北地區吸引人的,是奉國寺及遠去的遼國遼塔,是神秘的高句麗密碼。要知道早期中華文明的核心在中原,南宋以後轉為江南,另有一條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河西走廊絲綢之路,再有就是偏居西南的巴蜀平原,東北還有什麽可看?遠去的幾乎被人忽視的遼西走廊上,萬佛堂石窟便是東北地區唯一的大型石窟遺存,建造年代是北魏,沒錯,眾人皆愛的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,與它同齡。

萬佛堂石窟開鑿於北魏太和年間,與同時期的大同雲岡石窟、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北魏最著名的三大石窟。雖然在體量上,萬佛堂石窟無法與雲岡、龍門這樣的大型石窟相提並論,但萬佛堂石窟的意義在於:它不僅是北魏宮廷秘史的見證者,也為遼王朝佛教信仰埋下了一枚堅實的種子。

萬佛堂石窟位於遼寧省錦州市義縣縣城西北約10公裏的萬佛堂村大淩河畔,如今鮮為人知的義縣,倒退1500年前曾是遼西地區最高行政機關所在地,它北接契丹,東接高句麗,地處交通要道,為中原文化向東北亞傳播提供了先決條件,以至於輻射周邊的北方民族的信仰,開始被中原文化融合。

然而1500年的時光過去,萬佛堂石窟風化嚴重,昔日的萬佛如今所剩不多,最為珍貴的遺存是西區六窟的彌勒像,他身披迦紗,慈眉善目,麵帶微笑,濃鬱典型的北魏風一眼將你打動。緊挨他的是一塊可以稱得上是鎮窟之寶的魏碑,這塊魏碑被康有為譽為“遠魏諸碑之極品”,是我國研究北魏建築及書法的珍貴鮮活資料,另外稀罕的,還有一尊被稱為“東方蒙娜麗莎”的笑麵佛像。

傳說中關於萬佛堂石窟的開鑿,是由雲岡、龍門兩大石窟的北魏國師曇曜法師主持修建的,但是皇家石窟雲岡由公元453年文成帝下令建造,到公元460至公元465年,雲岡石窟開始大規模營造,再到孝明帝正光五年(公元 524年)雲岡石窟的建成,前後共計建造了60多年。

北魏太和十七年,也就是公元493年,孝文帝拓跋宏為討伐南朝,親率大軍三十萬從平城南下直取中原決定遷都洛陽,一批支持他遷都並隨他征戰洛陽的王室貴族、文臣武將也紛紛在古陽洞內鑿龕造佛,斧鑿之聲不絕於耳,龍門石窟也從古陽洞開始,拉開了長達百餘年開鑿的序幕。那麽雲岡和龍門都是有“實證可查”的曇曜法師主持修建的皇家石窟(曇曜五窟和古陽洞),同一時期,國師還有精力主持修建萬佛堂石窟嗎?已知確鑿的是,萬佛堂石窟西區是北魏太和二十三年(公元499年)平東將軍營州(今朝陽)刺史元景為皇帝祈福而鑿,現存九窟,分為上下兩層,下層為六大窟,上層為三小窟,另有部分壁龕,保存較完整的是第六窟。

那最有代表性的交腳彌勒佛,波狀發髻,細眉長眼,高鼻薄唇,叉腳倚坐,體現一種慈悲超然的神態,與他相望,便感受到濃濃的北魏風。窟頂有一個半圓,形如蓮花寶蓋,從如今現存的北魏石窟窟頂的蓮花寶蓋來判斷,寶蓋在開鑿時均為完整地覆蓋整個洞窟窟頂的,而萬佛堂石窟的蓮花寶蓋隻有一半,一眼望穿千年,千年的時光,已把萬佛堂石窟最具代表性的這窟侵蝕毀壞到隻剩一半。

天下名碑“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元景造像碑”就在彌勒佛旁邊,整個碑雕刻在東南角岩璧上,碑的下半部分已經風化,上半部分還清晰的留存著部分字跡,記述了鑿窟的經過,字體個個遒勁挺秀,中國大百科全書對此碑有過記載,稱其為“書法精美,堪稱魏碑之上乘”。

西區第一窟是北魏遺存下來的萬佛堂最大的中心方形塔柱型石窟,窟內中心方形塔柱上部的佛像及供養人像雖已模糊難辨,卻是最真實的北魏遺存,四尊佛像為後世補雕。方形石柱四麵布滿精細的雕刻,其中侍者及弧形華幔與窟頂的飛天,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,活靈活現,形象生動。

東區是北魏景明三年(公元502年)尉喻契丹使韓貞聯合駐地官兵開鑿的私窟,現存7窟,所存早期的石刻造像幾乎不見,最為顯眼的是一尊“千手千眼觀音佛像”, 為清代的密宗泥塑。

1500年的空門頓悟,萬佛堂的冥想禪坐無止無休。

尊佛不敬民如鬼,大愛如來不負卿。

慮不遠不足以成大功,工不大不足以傳永世,

物之堅者莫如石,石之大者莫如山。

一個苦難民族艱辛而又強勁的搏動,透過幾個世紀戀戀風塵,笑看朝代更替的過往,回眸間,飛天舞起,舞動在千年的時光記憶中。
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
陳秀環
上一篇:鐵鏽紅配什麽顏色好看_鐵鏽紅配什麽顏色好看圖片
下一篇:汾酒召開營銷數智化變革啟動會:力爭三年實現“追趕、超越、領先”三步跨越